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版)
一、专业历史沿革和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超硬材料和磨料磨具方向唯一布点专业,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专业始于195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机器制造学校的 “研磨工具”专业, 1983年更名为“磨料磨具制造”专业,培养大专人才,1987年增设“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2004年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05年设立材料学硕士点,2007年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2008年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特色专业,201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实践科研平台。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占55%,博士学历占90%;设有高温耐磨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超硬研磨复合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超硬材料开放实验室、超精密加工工具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高校超硬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16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200余台套,校外实习基地15家;专业图书期刊184余万册。
专业经过60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为主的本、硕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了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工程教育优势与专业特色,被誉为超硬材料和磨料磨具行业的“黄埔军校”。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经五年工程实践与材料研究后,能够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应用型工程师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成为能胜任与超硬材料磨料磨具相关的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产品研发与应用、工艺分析与制定、生产管理与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和行业精英。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1.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宽厚扎实的物理、化学、机械、材料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胜任不同磨料品种与不同加工条件下的制品项目设计、研究开发与应用;
2.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安全、法律、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4.能够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职业发展需求,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毕业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领域,特别是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材料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本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具备设计本专业领域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部件和工艺流程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基本原理,利用设计、实验等研究,对超硬材料与磨料磨具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并通过相关信息或数据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本专业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本专业相关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相应责任。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体。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现代企业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适应社会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关联矩阵如下: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五、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7年,符合国家学位规定和河南工业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70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157学分,选修课最低修读13学分(其中包括通识平台选修课最低修读5学分)。
七、核心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机械设计基础、超硬材料制造、超硬材料烧结制品、有机磨具制造、陶瓷磨具制造。
八、课程设置结构比例表
平台 | 课程模块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占总学分 比例 |
通识平台 | 公共必修课 | 必修 | 65 | 38.2% |
公共选修课 | 选修 | 5 | 2.9% |
专业平台 | 专业必修课 | 必修 | 55 | 32.4% |
专业选修课 | 选修 | 8 | 4.7% |
集中实践课 | 必修 | 37 | 21.8% |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① | 54 | 31.7% |
总计 | 170 | 100% |
注:①指所有的实践学分,包括课内的实验、上机、社会实践、实训以及专业集中实践课程。 |